查看原文
其他

精神分析师的魅力--渔歌轻飏养成计划第一课有感

刘丽英 渔歌轻飏心理工作室 2022-10-21

精神分析师的魅力--渔歌轻飏养成计划第一课有感

近半年里,我浸泡在李子勋、武志红、曾奇峰老师的文章和视频海洋里,沐浴着智者阳光般深邃的思想和情怀,感觉自己的头脑和心量也在扩容。精神分析?是我的菜,我要好好享用这大餐。于是自然而然地加入了周湘老师的2014咨询师养成计划,开始专业的探索之旅!

精神分析师到底有什么吸引力?第一当属穿透力,也就是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了。一部电影,普通人只看到爱恨情仇,纠缠其中。精分师会用专业的眼光看到表象背后的动力和缘由,一二三摆出来,顿时深刻了,所以精分师可以做优秀的影评人;新闻或历史,普通人只是唏嘘感叹,精分师能看透事件背后千丝万缕的纠结关系,多面人性,所以精分师可以做优秀的记者;在一份关系里,普通人会被自己和他人的情绪左右,精分师会有第三只眼睛旁观着一切,哪些是你的移情,哪些是我的反移情或我的移情,颇有跳出轮回的清醒,所以精分师也是修行者。

当然以上这些说法肯定有我太多理想化的成分,也一定是需要穷尽一生的成长才能达到的水平。正如周老师所说,动力趋向的咨询师打基础至少要3-5年,或者一生;个人体验也要2年左右,或者一生;接个案后,要有持续不断的督导,同样是一生的时间啊。这样高的标准,本身就会淘汰一大批人。可是标准是标准,就像山上的小红旗,它飘扬它的,我走我的,反正是要到达的嘛。

精神分析师的第二个魅力是看透了不说,她等待着合适的时机才会让真相大白。这个合适的时机是什么?就是对方准备好了,对方的体验认知积累已经达到了量变到质变的临界。就好像临门一脚,或者水到渠成。她们绝不会拔苗助长,灌输填鸭。周湘老师说,她有一位来访者在咨询的最后跟她说:你一开始就都知道,可是你一直等我知道了才说。我听了很感动。因为我自己学习的经验体会是强加来的东西再好也不是自己的,内化一个观念和思维习惯需要很长的时间,一旦内化立刻灵动了。那么,是不是所有当老师的,当父母的都应该有点精神分析师的耐心,陪伴孩子慢慢长大。

在这个人人自恋、事事速成的时代,这样的等待真的很奢侈,却也很本质。这里面有一份坚定的信念,就是相信人人都有成长的动力。这份相信也可以换个词儿:前提或假设。精神分析这门学问也是有两个基本假设的,我们相信:1、心理决定论,即童年的经历决定成年的关系模式;2、潜意识的存在。正如几何学和经济学都是建立在公理假设基础上的一样,当然,突破口也在这里。不过,这事还轮不到我想呢。目前我更关心的是,自己未来的从业道路如何稳步

考证是门坎,必须的;之后从低费咨询开始,积累案例经验,同时加强自己的专业学习,周老师给我们推荐了CAPA(要英语很棒才行),中挪(可以在北京),中德(有点远。总之,走上这条路,前期需要很多投入财力、精力,但是谁叫你喜欢呢,它是最强的动力。

上完第一堂课,除了满满的收获,还有一个小小的困惑,希望得到周老师的解答精神分析动力学这一派治疗形式是谈话,长程的咨询有的要几年。与其他流派相比,这样的治疗是不是只适合喜欢谈话的人?或者说每一种治疗形式都会更适合某一些咨询师和来访者?

周湘:心理动力学咨询是鼓励成年人学习到用语言来表达自己内心所有的感受、情感需要、冲突和困惑。所以,是否喜欢谈话不是必须的入选标准啦!当然选择某种心理咨询流派去学习本身对于咨询师是有意义的,也同时对应着咨询师的内心需要和人格特征。也存在来访者和咨询师是否匹配的动力,和咨询流派对应某类来访者的倾向。比如理智化的逻辑思维能力较强的来访者会比较喜欢选择认知行为咨询;而对自己的心理成因和内心深处充满好奇的来访者比较适合动力取向的会谈等。心理动力取向的会谈也有入选标准,比如来访者具备心理学头脑,能够体察自己的感情,能够运用理解而使内心冲突缓解,有环境支持,良好的咨访关系匹配等。

嗯,很喜欢你本文的一句话:谁叫你喜欢呢?它是最强的动力!也借用来送给渔歌轻飏心理咨询师养成计划第三期的童鞋们:祝福大家在学习的路上收获满满!

( 本文系渔歌轻飏原创文章,转载请说明出处。)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